在荷蘭瓦赫寧根——一座因農業與食品科技而聞名的大學城——坐落著伊利歐洲創新中心。作為中國企業伊利集團2014年設立的海外研發機構,創新中心已成為中歐食品科技合作的一座重要橋梁。 不久前,該中心首任負責人、荷蘭專家赫裏特·斯米特博士完成十年任期,將領導職務交給另一位荷蘭專家卡羅琳·範洛博士,自己則繼續以專家身份支持中心發展。 從最初受邀加盟,到搭建團隊、實驗室,再到推動企業在歐洲開展前沿科研合作,斯米特不僅見證了一家中國企業對科技創新的追求,也親身參與了中歐食品科技的研發與合作。 加入伊利之前,斯米特已是歐洲食品科技領域的資深學者。他擁有分子微生物學和生物化學領域的教育和科研經曆,曾在多家歐洲企業任職並主導過多個科研項目,還在瓦赫寧根大學、荷蘭萊頓大學、美國田納西大學等歐美高校從事過科研與教學。 談及當年為何決定加入一家中國企業,斯米特對新華社記者直言:“這對我來說是一次頗具挑戰的機遇。”不同於他長期供職且十分熟悉的歐洲企業,伊利歐洲創新中心當時一切都要從零開始。他既要負責團隊組建與研究規劃,也致力於發揮中歐文化溝通的“橋梁”作用。 十年間,在斯米特帶領下,該中心取得了諸多具有行業影響力的成果。例如,斯米特團隊圍繞母乳低聚糖開展深入研究,與瓦赫寧根大學及多家研究機構合作,獲得多項專利。奶酪研發亦是亮點之一。他說,該中心實驗室裏設有奶酪研發區,為中國市場研發了多種風味奶酪產品,能將地道歐洲工藝與中國消費市場需求相結合,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。 此外,在益生菌、食品安全和人工智能技術等方麵,斯米特帶領團隊與歐洲合作夥伴也開展了諸多研發合作。 斯米特說,中歐天然存在很強的互補性,歐洲的乳業產業優勢、科研優勢與中國的市場實踐、產業規模優勢相結合,產生優勢互補與放大效應,可以加速創新成果的落地與迭代。 “11年前,歐洲業界對中國乳品企業仍較為陌生,對其創新能力缺乏充分認知。隨著中歐乳業之間合作交流的日益深入,中國乳企的創新實力與貢獻得到越來越多的認可,日益活躍的中國企業也為歐洲乳品行業帶來了積極影響。”他說。 他舉例說,中心設立了全歐食品科學獎學金和全球實習項目,吸引並培養了來自多國的青年科研人才,成為歐洲乳業創新人才的重要孵化平台之一。截至目前,已有來自荷蘭、德國、法國、西班牙等國的九遊官網app50餘名優秀學子在這裏完成科研實踐。 加入伊利之前,斯米特從未去過中國,對中國所知甚少。近年來他多次來華,足跡遍及北京、上海、呼和浩特等地。他說,每一次中國之行都刷新了他對這片土地的認知,中國在基礎設施和現代化進程上的飛躍讓他印象深刻。 令他尤為難忘的,是在內蒙古草原上看到的綠色景象,讓他深切體會到中國在高速發展的同時,也十分重視生態保護。“當你站在蒙古包前,望著遼闊草原,那一刻你才真正理解,影片中的畫麵正是來源於真實的生活場景。” 從瓦赫寧根到內蒙古,從創新實驗室到草原上的蒙古包,這段跨越中歐文化的創新旅程,已深深鐫刻在斯米特的職業生涯與記憶中,成為他珍貴的人生財富之一。 |